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强院战略,培养、遴选一批学术上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促进学院人才梯队建设,学院制定了《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青年学者管理办法(试行)》。经个人申请、现场答辩、专家组会评,学院党政联席会审议通过,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2019年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青年学者——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资助对象:

陈煜、王长擂、张程(按姓氏排)



2019年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青年学者——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资助对象:

刘艳花、乔文、魏巍、吴绍龙、张翔(按姓氏排)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9410


资助对象简介


陈 煜  副教授

20142月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作为全院最优秀的一名博士生,获得校长奖学金。201411月起在苏州大学任教,任特聘副教授。获得江苏省双创博士、苏州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缺高层次人才、苏州大学首批优秀青年学者等荣誉。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材料的制备、表征、测试,及其在光电转换和储能领域的应用。目前已发表SCI收录论文32篇,总他引数超1100次,单篇最高他引数138次,H因子18。近五年,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其中11篇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9的高水平期刊上。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联合出版英文专著1部,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6次。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客座研究员、SCI期刊Functional Materials Letter主编助理、SCI期刊Materials Technology编委会成员、国家级期刊《电池工业》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函评专家、国际期刊SmallI区),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I区),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区),NanoscaleI区),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区)等长期审稿专家。未来三年的科研工作将围绕能量转换、能量储存、以及两者的有机结合三方面开展。


王长擂 副教授

苏州大学优秀青年学者,硕士生导师。2018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年至2018年在美国托莱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做访问学者,2019年加入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光伏器件制备与表征,包括高效平面单结及叠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在Nat. Energy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引用1800余次,H因子是23,担任Nano Energy等期刊审稿人。与合作者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获得较多成果,制备了高效四端和两端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采用低温电荷传输层获得了高性能平面柔性太阳能电池,选取廉价碳电极实现了高效稳定碳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拟进行单结窄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及叠层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的研究,结合理论模拟与光电仿真等手段,将实验与理论进行有机结合,以期实现高效光电转化器件的实验制备与内部物理机制的准确理论模拟,获得高水平特色研究成果。


张 程  讲师

20186月份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得博士毕业,主要从事光伏与热电子微纳光电转换器件光电增强机制研究。20188月获得校优秀青年学者留校工作,近5年以第一作者在ACS NanoNano Energy3篇)、ACS PhotonicsNanoscale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LettersSCI二区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篇,其中4篇影响因子(IF> 101IF > 7。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10次,授权/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分别在2014年、20162017年荣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2017年获得苏州大学研究生朱敬文特别奖学金、苏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标兵、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三等奖[排名(5/5)]2017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和江苏省高校第十四届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一等奖。

在未来的工作中,拟针对热电子器件进行光子学设计,在光学上实现电磁场的高度局域;实验制备热电子器件,开展器件表征、吸收与光电转换性能测试,并与理论模型对比、分析研究热电子输运和光电转换机制。此外,利用简单的平面半导体/过渡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有望可以获得宽波段的完美吸收和高效的热电子光电转换效率。


刘艳花 副研究员

2012年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加入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微纳加工及柔性透明电子器件的研究工作。创新性地引入埋入式金属线栅柔性透明电极,从结构设计、微纳加工、材料填充/生长等角度设计并实现“柔性-透明-高导电性-高机械性能”一体化需求,并基于此实现了柔性智能窗、柔性透明电磁屏蔽窗以及柔性/可拉伸透明全固态储能等器件。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了柔性透明自支撑金属线栅电极,可承载拉伸、折叠及任意形变。基于金属线栅型透明导电电极方面的研究成果,受邀在Micromachines 上发表透明电极综述文章,并受邀在国际会议ICDT 2017上做邀请报告。相关结果以Back inside cover的形式在能源类顶级期刊Energ. Environ. Sci.上发表,并被选为2017 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HOT articles以及2016-2017年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目前已发表SCI论文40 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 余项,其中已授权9 项,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未来研究工作仍以柔性透明电极为基础展开,继续发挥在微纳加工方面的特长与优势,期望在柔性透明天线、电致变色智能窗、可拉伸透明电极及相关器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乔 文 副教授

200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进入浙江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07年至2009年获首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交流访问;200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系光学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获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加入苏州大学,主要从事微纳光学理论及应用研究,包括复杂3D光场调控、3D显示、近眼显示、微纳传感等。入选2015年江苏省“双创博士”, 苏州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缺高层次人才计划。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课题。参与撰写专业书籍章节4篇,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申请中国及美国发明专利40余项,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未来工作设想:光与微纳功能材料/器件的奇妙作用可为信息显示、生物医疗等领域创造新的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深远地影响人类生活与健康。未来研究将从纳米结构光场设计与调控机理出发,研究复杂图形微纳制备方法与工艺,并落脚到具体应用领域:新型显示技术、微纳生物传感技术。


魏 巍 副教授

2011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获得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学位,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学院博士后。日本香川大学访问学者,美国贝勒医学院访问学者。累计科研经费千万余元,承担省部级课题6项,作为子课题核心骨干成员参与了2018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中“高精度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产业化及示范应用”项目(已立项)。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拿到国际会议的最佳论文奖两次。近五年发表SCI论文2篇(第一作者1篇,通讯作者1篇,影响因子1.769),EI会议论文3篇,获得IEEE ICMA 2017 BEST PAPER FINALIAST

未来计划建立专注于研究物理紧耦合人机系统的实验室,主要面向助力搬运外骨骼机器人的物理紧耦合人机系统综合集成及测试平台展开研究工作,在实验室内下设4大研究方向:人机运动学方向、人机耦合系统创成、多模信息融合、人机耦合控制策略。预期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或者协同创新中心1个,研制用于助力搬运的外骨骼机器人1-2套,面向助力外骨骼机器人运动性能测试平台1套,搬运工人数据信息后台数据管理系统1套,申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SCI/EI检索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5篇以上。


吴绍龙 副教授

2013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同年8月,入职于苏州大学。研究方向为微纳光学、光电转换/探测。目前在《Nano Energ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Letters》等期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合作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20项,已授权9项。主持国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研究项目7项。是美国光学学会会员,“光电材料器件网”委员会成员,为《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Solar Energy Materials & Solar cells》等10余本知名学术期刊的评审人; 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并做邀请或口头报告; 获得过江苏省2016年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和中国光学工程学会2017年科技创新奖。

5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18篇(其中SCI一区6篇,SCI二区8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中国发明专利3项。未来研究方向为:1)基于金属微纳结构的光学器件设计、可控制备及性能的实验评估;2)基于半导体微纳结构的光电转换与探测器件。每年培养1~2名研究生,同时吸收若干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未来2年内争取获批一项国家级科技项目,每年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篇以上。通过对学生的培养和自身成长,努力为本学院及光学工程学科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张 翔 副教授

201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赴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于2014年受聘副教授,主要从事结构功能光学器件、先进激光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各类国家级科技项目12项,以技术骨干参与各类国家级科技项目19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文章21篇,其中二区文章4篇,总他引次数4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11项, 撰写《中国国防科学技术报告》等内部报告十余份。首次制备了高效率高损伤Bragg体光栅,应用于数个高能高功率激光系统,打破了美国长期材料禁运和器件限制。提出了数项紧凑、高效的光束/光场管控技术,包括近场光束质量控制与优化、双向双脉冲环形放大、自稳光束等,为我国聚变激光、武器激光以及未来“三高”激光装置(高峰值功率、高平均功率、高重复频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未来将以“国家战略牵引、面向国防需求、立足自身优势、探索新型技术、解决关键问题、推动创新落地”为宗旨,利用前期的研究成果及技术基础,深入开展微纳结构光学器件及其在强激光光束/光场高效率精确管控领域的研究,构建研究平台,解决不同器件、不同技术在不同工程与装备应用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