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工程素养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协同育材,近日,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为教育载体,成功举办了两场主旨鲜明、内涵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紧密融合科技、人文与思政元素,引导光电学子在沉浸式体验科技前沿魅力的同时,筑牢信仰根基、强化专业认同、激发使命担当

9月11日下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苏总站及校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组织200名师生参与“窗外是蓝星,心中有家国”专题思政观影活动,集中观看中国首部8K拍摄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影片故事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6个月任务为蓝本,主要画面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作为摄影师在中国空间站拍摄,向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中国式太空美学的非凡旅程。

观影结束后,现场首映了学院与苏州大学网络思政中心联合制作的科学家精神专题片——《追光》。该片以我院潘君骅院士为原型,系统梳理其投身光学事业、潜心科研育人的感人事迹,也深刻诠释了其科技报国、矢志追光的科学家精神和家国情怀。作为学校与学院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的重点影像教材,《追光》的首发进一步丰富了思政教育载体体系,成功将院士的卓越贡献和精神品质转化为最生动的育人资源。

在随后举行的交流环节中,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纷纷举手互动。我院2025级本科新生刘星圻表示,“影片中宇航员凝望蓝星的画面,让我真切体会到专业知识所承载的使命与温度”。2023级硕士研究生曹可滢谈到,“《窗外是蓝星》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浩瀚与中国航天的辉煌,而潘院士追光的故事,则告诉了我们这份辉煌背后,一代代科学家是如何脚踏实地,用毕生心血为之奠基的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既要追求科学真理之光,也要追逐科技报国之光。我院青年教师马天舒、魏航现场也分享了对潘君骅院士事迹的感悟,鼓励青年以追光者姿态融入国家发展,沉下心追求自己的那束光。

9月12日下午,学院组织院2024级集萃行本实验班学生集中观看《窗外是蓝星》,并围绕影片中涉及的航天光电技术,在激光楼116开展专题研讨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光伏技术、新型显示、激光通信、光谱探测等专业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技术解析与交流。

各小组汇报内容涵盖8K超高清成像、空间太阳能电池、激光定位与测量等前沿应用,充分体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

学院党委书记龚呈卉、副院长(主持工作)陈煜及多位专业教师现场听取汇报并作点评指导,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勉励大家将个人学业追求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对接,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勇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

本次系列活动是学院深化“追光铸魂”育人体系,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举措。通过沉浸式观影感悟、科学家事迹浸润式学习、前沿技术深度研讨等多元化形式,学院有效拓展了“学科与思政并重、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育人路径,初步形成了“以研促学、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思政教育范式,在让学生感受我国科技成就的同时,深刻理解其背后的精神价值有效实现了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未来,学院将继续以“追光铸魂”为核心理念,进一步拓展科技思政教育的形式与内涵,深入开展更多融合学科前沿与价值塑造的特色育人活动,引导光电学子筑牢科技报国信念,锤炼创新实践能力,助力光电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