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筑牢育人同心圆,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630日下午,学院党委在博远楼304教室开展了第四期“党建谋发展 携手育英才”主题沙龙——“课程思政”专题分享会,邀请了我校教务部副处长刘方涛做了专题交流。交流分享会由学院副院长许宜申主持,部分任课教师参加了此次分享会。

刘方涛做了题为《课程思政:价值内涵和路径设计》的主题报告,首先从政策层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实际要求”,阐述了国家发展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方针政策的目标和重点,强调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即立德树人,而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课程思政”理念由此应运而生;进而引导在座人员对“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实践进行思考。接着,他从“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讲起,阐述了“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发展和意义。他重点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包括“课程思政”做什么,课程中的“思政”是什么,并特别强调,课程思政是一种育人观、课程观、教学观,也是一种方法论,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更不是给教师增加负担,而是将育人的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实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最后,他系统阐述了“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路径选择”,从课程思政的“四个目标”、“四个基础”、“四个载体”和“四个重视”出发,给出了“六条实践建议”,并介绍了各类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希望专业课教师们通过整体教材的逻辑性再构和课程价值模块的梳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同时注重运用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提升教学效果和育人成效。

接下来,学院教师们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实践。学院副教授张桂菊带来了一段《相衬显微技术的学习与启示》的课程思政展示,该作品在今年我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获得三等奖。她从独获1953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泽尼克的故事作为课程引入,介绍了相衬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讲解了其中具体的技术和知识点,最后以“创新”这个关键词引发听众的思考。

许宜申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角度分享了《三极管简化模型及共射极放大电路分析》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思路,他所主讲的《模拟电路》获我校2021年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他强调了课程第一节课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理解整体课程的框架、结构和所需要的知识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明白课程学习的目的和预期,从而增强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姚亦洁展示了获得我校辅导员“丹心”微党课比赛三等奖的作品:《弘扬科学家精神 坚定爱国奋斗心》。她用“科学救国”、“科学报国”和“科学强国”三个关键词,通过我院潘君骅院士和陈林森研究员的奋斗之路,阐述了科学家精神,以哲学的背景,从思政教师的角度,对工科专业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和梳理,丰富了工科学科课程思政的资源库。

主题展示交流之后,在座教师们纷纷讨论,从课程思政应该侧重什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应当如何挖掘、学院应当如何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甚至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如何选好题,等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现场变成了一个教书育人的研讨大课堂。通过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融入了教师们的心中。

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这4个“80%”,已成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依据。今后学院将进一步通过“总体设计、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模式,深化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研讨与统筹推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和育人水平及成效全面提升,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