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级工程中心

学院现有2个省部级工程中心:江苏省数码激光图像及新型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中心以苏州大学为技术依托、以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产业化依托,产学研合作建立。定位“面向国家与行业的重大需求,解决行业的关键难题,研发工程化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推动成果产业化,提高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在微纳光学、显示与照明、3D显示与成像、紫外激光直写系统、柔性纳米压印技术等工程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推进了超薄光电器件、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产业应用。

一、研究方向

中心的研究方向有:

1、数码激光图像光刻系统与技术

   数字化微纳结构图像的设计、制版设备及工艺的软硬件开发与产业化

2、微米结构激光转移材料关键技术

   微纳结构光变图像纳米印刷制备工艺、生产技术和产业化设备研发

3、大口径衍射器件的研制与关键技术

高品质大口径衍射光学元件(脉宽压缩光栅、取样光栅等)研发

4、微纳米结构制造与应用

微纳结构光学元件与柔性功能材料的设计、模具制备、批量化生产的工艺链研发

二、科研条件

1、硬件设施

中心建有3000平米的研发实验室,建立了国内领先的大口径衍射元件的实验与研制条件;同时在苏州工业园区拥有8000平米的产业化基地,建有国际上最先进的数码激光图像产业基地,建有大幅面激光图像制版实验室、大幅面金属模具制备实验室以及新型定位激光转移材料生产线。

2、人才队伍

中心负责人陈林森研究员是我国微纳制造领域专家,建立了一支以硕、博士学位研发人员为主的60余人的创新团队,团队成员先后入选首批20个江苏省省级创新团队、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科技领军人才与创新人才培育计划。

3、运行机制

中心建立了高校和企业产学研的合作模式:研发工作由企业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研发计划;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人才、设备和信息)参与研发、中试的完整过程;企业主要解决资金投入、研发与中试条件,负责成果的转化工作。

通过高校成员来领办工程中心,技术带头人为高校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在相关企业以股份制形式建立成果产业化和中试基地,有关成果产业化和工程化的研发平台直接建立在企业,在高校建立与工程化研究、继承集成创新相关的前瞻性研究和测试条件,形成对成果应用研究的技术支撑。同时企业建立市场营销、产品应用、生产线中试能力,各方分工与责任明确,利益共享。

三、科研成果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心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计划、苏州市科技专项、国家有关部委的研究项目,已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多项技术取得突破:

1、微纳米压印装备与应用(Micro-nano Imprinting Lithography and Application):物理视读技术—光变色膜技术成功已应用于我国二代身份证,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大口径脉宽压缩光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家战略项目的关键器件。光栅面积:200400mm2,空间频率:1480 l/mm,激光波长:1053nm,衍射效率:>95%,是国内唯一应用于国家神光III的器件,具有重大的产业前景。

3、建立了国内首条环保型宽幅定位激光图像转移材料生产线,宽幅微米结构数码激光光刻设备HoloScanV已成为行业核心设备,是以继“激光照排设备”之后的又一项具有重大产业前景的关键装备技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高技术激光光刻设备实现出口。

4、多项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苏州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等。

5、产业化合作单位苏大维格被评为“全国印刷示范企业”。

四、发展目标

1、在数码激光图像光刻系统、相关成套设备和材料应用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大口径衍射光学器件研制水平、研究条件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最终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具有重大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系列化的高水平、工程化的行业关键技术成果和关键技术装备,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2、从人才、技术条件、产学研合作和运行机制上,形成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具备持续创新、持续成果应用与产业化、高层次人才团队培养的新机制。

3、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承接国家、省市重大研发计划,建立起具备承担重大研究项目、重大成果产业化的能力。

4、继续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与竞争。

目前,工程中心已发展成为最具特色、高水平、工程应用效果显著、对相关行业有重大影响的工程研究中心,成为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和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是高等学校加强资源共享、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和聚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组织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台。